
□张文妍(湖南大学)
近日,江苏省数据局、省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管理质效的若干措施》,要求县级以下禁止开发政务服务App,引发关注。近期多地通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针对加重基层负担典型问题,一些地方采取线上“大扫除”、线下蹲点调研等形式手段为基层减负松绑。(7月7日 中新网)
“整治形式主义”“基层减负”是我们常谈的话题,但是为何一直是压在政府治理身上的一块“石头”?技术似乎为基层治理打开了一扇效率之门,但当某些县级政府试图通过开发App展示“数字化能力”时,却暴露出三个认知误区。
一是技术至上主义。在数字化时代,政府部门也在不断适应时代进步,但盲目地将政务创新等同于技术堆砌,忽视了基层实际需求。使用政务App的用户大多数是受教育程度较高, 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较强的年轻人,但我国目前仍存在因文化程度低不会使用或者年龄大不太容易接受政务服务App的群体。二是形式创新偏好。热衷于打造“数字政绩工程”,为了“创新而创新”,将常规工作贴上创新标签,实际并未改变工作内核,甚至制造基层负担。三是责任转嫁倾向。通过政务App强制推广、数据造假等方式,将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责任转嫁给基层干部、群众甚至第三方企业,将App的下载量、使用率纳入基层考核。这种倾向不仅背离了技术赋能的初衷,更加剧了基层负担,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形式主义的整治还需要走更远的路,禁令只是起点,而非终点。县级以下不再开发政务App时,政务工作可以由省级政府搭建统一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县级现有App的核心功能,避免重复建设;还要建立群众参与机制,政务平台嵌入“吐槽”功能,同时要保护举报人隐私,对有效投诉给予积分奖励,可兑换政务服务优先权的方式鼓励群众参与政府治理的工作中。针对老年人、农村居民等群体,开发“极简版”界面,保留核心功能入口,减少非必要步骤。这种“治理监督共同体”模式,让形式主义无处遁形;赋予基层更多的自主权,减少繁杂冗长的重复工作,激发基层创新活力。
禁止县级以下政务服务App的开发,并非对数字化的否定。当基层干部们终于卸载了手机里占一半的政务App时,他们终于能让眼睛从屏幕上转移开来,重新获得了走入田间地头的时间,将目光聚焦到人民的现实生活中。这场始于指尖的减负革命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只有当技术成为连接政府和百姓之间的桥梁而不是隔阂,当数字治理回归“便民利民”的初心时,才能让基层干部集中精力办实事,当技术真正服务于人,治理才能真正赢得人心。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