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身边事##滦州头条# 感恩遇见,您可以点下“关注”,每天了解各地地理和人文。
一、神话传说
1. 青龙山与虬龙升天
青龙山古称“清凉山”,因道家认为其形似北海虬龙化身而得名。传说清朝顺治初年,青龙山遭雷击,庙宇尽毁,山中道士称此为虬龙升天之兆。后人在山顶重建望海楼,祈求青龙永驻护佑平安。乾隆皇帝曾登临此山,留下“揽景目难给,千古此滦州”的诗句,现城门“滦州”二字亦为其御笔题写。
2. 鲁班与响水桥
滦州榛子镇的响水桥始建于三国时期,传说修建时一位白发老者(被传为鲁班)雕刻龙首石填补桥拱缺口,使桥梁顺利完工。桥因水流经石簸箕发出巨响得名,乾隆途经此地时曾以“烂石山、山上石、稀烂棒硬”为上联,刘墉以“响水桥、桥下水、翻滚冰凉”巧妙对答。
3. 妈祖信仰与蚕沙口神龟
曹妃甸蚕沙口村(原属滦州辖地)的妈祖庙始建于元代,供奉“三仙娘娘”。村落地势形似巨龟,渔民世代信奉妈祖为海神,农历三月庙会期间香火鼎盛,信众遍及北方及东南亚。
二、历史典故
1. 夷齐让贤
商朝孤竹国(今滦州)国君墨胎氏传位幼子叔齐,叔齐让位于兄长伯夷,二人互让后隐居首阳山,耻食周粟而亡。此典故被司马迁载入《史记》,成为中华“礼让”精神的象征。
2. 老马识途与寻蚁求水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伐山戎被困迷谷,管仲以老马引路脱险,典出《韩非子》,滦州青龙山一带被认为是故事发生地。
寻蚁求水:齐军因水源被断,公孙隰朋建议循蚂蚁洞穴掘井,终在滦州龙山(今迁安)阳坡找到泉水,此井称“圣泉”,遗址尚存。
3. 乾隆与滦州渊源
乾隆七次巡游滦州,题诗“横山佳气擅滦州”,并为古城题写匾额。滦河大铁桥(詹天佑设计)旁的“学良道”亦因张学良在此筹划“东北易帜”得名,留下“世事仁者觉”的诗句。
三、民俗文化传说
1. 滦州地秧歌
起源于宋元时期,以“文公子”扮相俊美著称,扇子功多达60余种。清末名角金开福创“拉骨抻筋”表演法,其弟子成兆才等人后成评剧宗师。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遗,现滦州有秧歌队350余支,并引入校园传承。
2. 青龙山庙会
农历四月十八与十月十五为三霄娘娘诞辰与元斋日,庙会期间必降雨,传为碧霞元君“洗山净路”之故。香客祈求平安、五谷丰登,活动延续数百年,现融合文艺演出、汉服体验等,成为冀东文化盛事。
3. 窑神信仰
滦州煤矿工人供奉窑神戴飞龙,传说源自《聊斋志异·飞龙相公》。1920年唐山矿难后,资方修建窑神庙安抚矿工,腊月十八祭拜习俗延续至近代,祭品用黑猪,仪式庄重。
四、近代奇案与传奇
1. 滦州养鬼案
清光绪年间,滦州频发盗尸案,知州贾廉查获茅山道士以童尸炼“养鬼术”。道士逃脱后反告贾廉贪腐,最终贾廉被惩处,道士以替身鬼术脱身。此案反映清末官场腐败与民间迷信交织的乱象。
2. 杨三姐告状
1918年滦县高狗庄富户高占英杀妻,杨三娥不屈上告,揭露县官牛楚贤受贿枉法。案件轰动全国,后被编为评剧《杨三姐告状》,成为近代司法与民权抗争的象征。
五、自然景观传说
1. 千年银杏与延古寺
青龙山延古寺内有一株千年银杏,高25米,胸径1.83米,传乾隆曾在此品茶赋诗。秋季银杏叶黄时,吸引大量游客,民间称其为“九龙朝圣树”。
2. 滦河与古城风水
滦河被誉为“母亲河”,沿岸古城依水而建,传说其水系布局暗合“青龙白虎”风水格局,护佑滦州千年文脉不衰。
以上传说与故事均根植于滦州的历史、地理与文化,部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研究冀东民俗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谢谢您耐心阅读,谢谢您点赞、收藏,小编难免有疏漏,期待您的评论和补充,小编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