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我国多处湿地迎来水鸟繁殖高峰期。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地凝聚社会力量,推动生态保护,守护鸟类栖息地和迁飞通道,护航鸟类繁育生息,构建人鸟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湿地,大理大学的鸟类专家团队协助湿地管护单位宣传护鸟知识,统计鸟类繁育情况,助力人鸟和谐共生。


洱源县湿地面积达6.88万亩,部分候鸟适应后变为留鸟,夏季在湿地繁殖,幼鸟成活率高,相关数据逐年增长。


夏日,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滇池水波荡漾,沿岸绿意正浓,湿地水草丰茂、水鸟翔集。

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绕阳河胡家镇段,有六个人工修建的鸟巢,其中一个鸟巢里生活着有“鸟中国宝”之称的东方白鹳。
2024年,盘锦当地相关部门发现东方白鹳在输电铁塔上筑巢,对电力设施安全稳定运行造成隐患。
今年春天,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协同电力部门等各方面,在铁塔的附近做了六个人工巢,把东方白鹳引过来。

在大家的关爱下,人工巢中的四只幼鸟茁壮成长。6月中旬开始,四只幼鸟陆续练习飞行并独立外出觅食。

近日,陕西省西安市多部门联合开展野生鸟类放归活动,共计263笼、859只野生鸟类重返大自然。

近期西安市保护野生鸟类专项行动已救助4000余只野生鸟类,其中近3000只为群众上交。1000余只由公安、林业、市场监管等部门在工作中查处收缴,统一由市野生动物救护站进行收容救护。

据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布的最新监测数据,入夏以来,近万只夏候鸟已进入保护区繁殖,种类达42种,规模创历史纪录。每年春夏季,这些候鸟遵循自然规律,有序完成求偶、产卵、育雏等生命历程。

衡水湖作为华北平原拥有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林地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候鸟迁徙停歇地与繁殖栖息地。近年来,保护区推进湿地生态修复、清淤湖体、优化水生植物,营造食物丰沛、栖息安全的环境;构建全天候监测体系,运用红外监测、无人机巡查等技术掌握候鸟动态,划定禁入区降低人类干扰。
统筹:李杰 王健 李佳琳
编导:崔月平
记者:丁怡全 赵珮然 赵泳 赵英博 张硕
配音:姜语桐
包装:夏勇
素材支持: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融媒体中心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