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之滨的武汉,一座有着68年历史的老厂——国能长源武汉青山热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山公司)正上演着一场最生动的实践:以“怀旧焕新”的独特智慧,在传统能源与绿色转型的十字路口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场景宏大,见于细微。在“七一”之际,青山公司用一场“怀旧焕新转型路·我的赛道我做主”纵横谈活动,让更多人看到了对“新”与“旧”的审视,更感知到了对“时”与“势”的把握。
“新”与“旧”这两个字,和时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时间,也同样是青山公司发展的见证者——2024年靠自身努力实现扭亏,2025年提出“管理提升年、改革攻坚年、转型收获年”三大任务,这家老企业的逆袭之路,恰是中国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展望未来,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青山公司接下来会踏上怎样的道路、迎接怎样的挑战,“怀旧焕新”里有着朴素的方法论。
“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这是青山公司所奉行的圭臬,它也道破了老企业转型的首要命题——如何在变革中守护灵魂。68年的历史积淀,赋予这家企业难以复制的技术底蕴与文化基因。从“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大家”的老传统,到“把防范人身风险和机组非停”作为最重要的工作理念,青山公司这一路走来,靠得就是精神之传承。这使得“怀旧”绝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对工匠精神、集体荣誉感等工业文明精髓的深度挖掘。
有“旧”亦有“新”。焕新并不是颠覆,而是管理思维与产业形态的迭代进化。在“双碳”目标下,传统火电企业如何突围?青山公司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此次分享会上,青山公司杜青璇就讲述了巴东项目部汛期抢险和巴东光伏发电项目全容量并网的故事,在她看来,这正是“守正”与“创新”结合的典范。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当下,湖北乃至全国都在打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时”与“势”已然形成,关键在于因时而动、聚势而上。在青山公司的实践层面,这种理念已经转化为一系列具体行动:从通流改造、深度调峰等技术革新,到“三严四讲”的作风建设,再到“一支部一特色”的党建创新,或大或小的场景里,是青山公司的砥砺前行。事物的发展,人是关键的要素,来自运行一班的杨嘉豪就认为,“怀旧焕新”工程的实施,在文化建设、能源保供、安全环保等多个方面为他们提供了清晰且具有针对性的指导。
谋求转型的愿景很美好,把它实践的过程,却充满着艰难险阻。对于“怀旧焕新”的付诸,青山公司清晰着自己“去哪儿”“怎么干”!在2025开年之初的四届五次职工代表大会暨2025年工作会上,相关负责人就提出了“严”字为要强管理、“干”字当头促改革、“拼”字为先开新局的主题思路。这不仅构成了青山热电的治理密码,更是推动“怀旧焕新”工程实施的根本路径。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今天,一家传统热电企业的改革故事为何值得关注?因为它揭示了一个普遍真理: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思维。青山公司的实践表明,老企业转型不是简单的设备更新或业务转换,而是一场涉及技术、管理、文化的系统工程。就正如安环部何璨在纵横谈上所说:青山热电厂要做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要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当好“平衡大师”,以优势为锚扎根当下,以创新为帆驶向未来,蹚出一条既顶得住眼前、又看得见远方的转型之路。在企业升级换挡的当下,此言可谓切中肯綮。
共谋转型聚众力,“怀旧焕新”创未来。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的门槛上,中国能源产业正面临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关键期。青山公司的探索提醒我们: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的不是推倒重来的革命,而是传承中的创新;不是否定过去的冒进,而是尊重规律的渐进。正如68年的老厂依然源源不断地输出能量一样,中国能源产业的深厚积淀,也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谢伟锋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