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沈右荣
国产GPU“四小龙”加速冲刺资本市场,沐曦股份与摩尔线程正在争夺A股国产GPU“第一股”。
同在6月30日,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沐曦股份”)与摩尔线程向上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拟在科创板挂牌上市。
成立于2020年9月的沐曦股份,累计经历了8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20亿元。今年3月的最后一轮融资后,公司估值已达210.71亿元。
沐曦股份受到了资本追捧。明星资本红杉资本、经纬中国、和利资本、国调基金等机构争相入局,私募大佬葛卫东更是豪掷8亿元押注,成为沐曦股份第二大股东。
沐曦股份表现了高成长性,公司仅用3年时间就实现了规模化量产,GPU产品累计销量已突破2.5万颗,最近3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4074.52%。
不过,沐曦股份的收入规模仍然不能覆盖研发等成本开支,2022年至今年一季度,公司累计亏损32.90亿元,且公司应收账款、存货、预付款项均处于高位。
本次IPO,公司拟募资39.04亿元补充“弹药”,加码研发及产业化。
国产替代加速,沐曦股份能否借此快速崛起,备受关注。
资本争抢葛卫东豪赌
“国产GPU双雄”沐曦股份与摩尔线程正在IPO路上PK。
6月30日,沐曦股份与摩尔线程同时向上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并拟在科创板挂牌。沐曦股份拟募集资金39.04亿元,摩尔线程则拟募资80亿元。
2020年前后,高端GPU芯片的断供,让国内AI、云计算、自动驾驶等行业陷入“无芯可用”的困境。在这一残酷现实背景下,壁仞科技、燧原科技、沐曦股份、摩尔线程等一大批国产GPU企业涌现,而他们的创始人等是从英伟达、AMD(超威半导体)回流的人才。
2020年,出自AMD的老将陈维良告别老东家AMD,并在当年9月在上海成立沐曦股份,并很快组建了一个团队。
公开信息显示,1995年,陈维良进入电子科技大学攻读微电子专业,本科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2002年拿到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工学硕士学位后进入集成电路行业。在AMD,他主要负责GPU设计及产品研发,主导并完成15款高性能GPU产品的流片与量产。
彭莉是陈维良的联合创始人、CTO兼首席硬件架构师,其是AMD全球首位华人女科学家,历任AMD首席SOC架构师、系统架构师、GFXIP架构师等职务。
同样出自AMD的杨建也是沐曦股份联合创始人兼CTO,其曾是AMD大中华区第一位科学家,还历任Trident、S3、ATI/AMD、海思等公司芯片架构师、软件架构师、首席架构师等职位。
顶尖技术团队创业,受到了资本青睐。
2020年,沐曦股份进行天使轮融资,和利资本领投近亿元。
2021年,沐曦股份进行A轮融资,国调基金、中网投联合领投10亿元,估值跃升至70亿元。
2022年至2025年,沐曦股份历经七次增资、八次股权转让以及一次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到今年3月,公司注册资本达到3.6亿元。
2025年3月,增资后,沐曦股份的估值达到210.71亿元。
目前,陈维良直接间接控制沐曦股份22.94%的股份,葛卫东为其第二大股东,持有7.48%的股份。经纬资本通过经乾二号、经纬创壹号、经纬创荣、经纬厦门、经纬创叁号与经纬创华合计持股5.13%。此外,红杉资本、国调基金、中网投、真格基金、社保资金、联想控股等多家资本入股,上市公司中山公用、七匹狼等以及娃哈哈等知名公司也跻身股东之列。
营收高增长仍未扭亏
资本热捧的沐曦股份,实现了快速成长。
资本争相入股,沐曦股份的估值快速增长。以210.71亿元的估值计算,公司实际控制人陈维良的身家已经达到32.22亿元(以持股比例计算)。
本次IPO,沐曦股份拟发行不超过4010万股,即不超过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10%,拟募资39.04亿元。据此计算,沐曦股份的估值达390.40亿元。
估值飙升,与沐曦股份表现的高成长性有关。
沐曦股份从一开始就瞄准了数据中心和AI计算市场。2022年,沐曦推出了首款产品曦思N100系列,在2023年4月实现量产。业界的评价是,无论是产品落地,还是商业化进展,沐曦股份都取得了巨大突破。
公开信息显示,沐曦股份建立了高效的芯片研发量产体系,创造了多个国产GPU研发速度纪录。曦思N100从立项到流片仅用13个月,于2022年1月交付流片,2022年8月完成回片测试。曦云C500于2022年12月交付流片,2023年6月完成回片测试。
招股书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沐曦股份GPU产品累计销量已超过2.5万颗,产品良率和交付能力持续提升。
经营业绩方面,2022年至2024年及今年一季度(简称“报告期”),沐曦股份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2.64万元、5302.12万元、7.43亿元、3.20亿元,其中,2023年、2024年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12334.60%、1301.46%,最近3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4074.52%。
同期,公司取得的归母净利润尚未实现盈利,亏损额分别为7.77亿元、8.71亿元、14.09亿元、2.33亿元,3年一期共计亏损32.90亿元。
对于持续亏损,沐曦股份解释称,中国GPU芯片市场曾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国产芯片渗透率低,面临技术标准适配及用户习惯迁移障碍,生态建设需突破,市场拓展呈渐进式发展。公司智算推理GPU芯片曦思N100系列、训推一体GPU芯片曦云C500系列分别于2023年4月和2024年2月正式量产,产品进入重点行业客户需经历严苛的技术验证及生态适配周期,公司销售规模处于快速爬坡阶段,目前收入规模仍然难以覆盖成本费用支出。公司所处GPU芯片行业属资本与技术双密集型,有极高技术壁垒与密集研发投入特点,公司为夯实产品竞争优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此外,公司因实施股权激励而确认了较大金额的股份支付费用。
报告期,公司的研发投入分别为6.48亿元、6.99亿元、9.01亿元、2.18亿元,合计为24.66亿元,远超同期营业收入之和11.16亿元。
同期,公司确认的股份支付费用分别为3978.62万元、5762.38万元、4.73亿元和3156.31万元。
截至今年3月底,沐曦股份拥有境内授权专利255项,其中发明专利245项。
客户供应商稳定性不足
积极投身研发,且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沐曦股份,也存在需要完善之处。
报告期,沐曦股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数,分别为-6.65亿元、-10.17亿元、-21.48亿元和-5.31亿元。应收账款余额较大且持续增加,积极进行战略备货是主要原因。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余额分别为1767.44万元、1.87亿元、8.68亿元和8.90亿元。同期,公司存货周转率分别为0.04、0.19、0.66、0.16。公司解释称,为保障向下游客户按时交付产品,相应增加了存货储备,因此,存货余额较大、存货周转率较低。
沐曦股份存在应收账款回收风险。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0万元、3709.94万元、4.79亿元、6.15亿元,占各期末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0%、2.91%、14%、6.13%,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69.97%、64.52%、 191.96%。公司表示,主要系核心GPU产品在报告期内量产并实现销售,应收账款金额随营业收入规模的增加而增加。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预付账款余额分别为5178.40万元、3.31亿元、8.90亿元和11.07亿元。公司解释,受行业惯例、采购周期、国际形势等因素影响,为保障未来产品供应,公司向晶圆、HBM 等重要原材料供应商进行提前订货并预付较高比例的货款,导致预付账款规模较大。
备受关注的是,报告期,沐曦股份的客户及供应商均不稳定。
公司2023年的前五大客户,在2024年前五大客户名单中全部消失,其中,第二大客户又成为2025年一季度的第四大客户。2024年,公司第一大客户为新华三,公司向其销售1.51亿元,但2025年一季度新华三退居第三大客户,销售额仅为2918.69万元。突然出现的2025年一季度第一大客户超讯通信此前未出现在前五大客户名单中,公司向其销售1.28亿元,占销售收入的39.95%。
供应商的变动也较大。2022年的第二大供应商E,2023年退居为第三大供应商,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在前五大供应商名单中消失。2024年第一大供应商D,在2025年一季度的前五大供应商名单中消失。
由此可见,沐曦股份客户与供应商均不稳定。
本次IPO,沐曦股份拟募资39.04亿元,全部用于研发及产业化。
国产替代浪潮之下,沐曦股份面临较大的市场机遇。公司能否抓住机遇,值得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