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优号

古老技艺进校园

时间:2025-04-18 12:05:00

一根长约1.5米的细竹条,轻轻用手一拨,一个重0.75公斤的铜盘便开始自如地在竹条顶端快速旋转……近日,在南安市省新镇金光中学的操场上,10余名学生手持铜制铙钹,喊着节奏将其抛向空中,古铜色的铙钹在阳光下划出优美的弧线,碰撞出清脆的声响。这项源自唐代,如今却已少见的民间技艺,正在校园寻找它的传承人。

校园里,这项古老技艺正在传承。

高杆铙钹,练的是平衡性,肢体小面积接触杆体便要撑起杆体和转动的铙钹。

高杆顶双钹。

掷铙钹使用的器具主要有铙钹、七寸棒、软刹、香炉。掷铙钹者皆为男性,动作刚劲有力,技术性强,表演时间可长达2个多小时。其技艺融合武术身法与传统乐理,表演者需同时完成抛接、击打、转体等高难度动作,由于表演即兴成分多,打击乐随表演者动作的变化,时急时缓,任意反复,常常在表演现场起烘托情绪的作用。

掷铙钹学起来很辛苦,练习过程中擦伤虎口、手指,砸到身体都是家常便饭。

“洞宾背剑”考验身体的柔韧性。

孩子们在练习“昙花一现” 。

给铙钹边缘上蜡,让拨动更顺畅。

在省新镇垵后村,今年40岁的李用森已坚守这项技艺24年了,是泉州掷铙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直以来,李用森想把这门老祖宗传下的技艺延续下去。2021年,他受邀走进金光中学,看到不少学生对掷铙钹感兴趣,便坚持每周利用一些课后延时时间,到学校传授自己的技艺。

反复练习是打磨基本功的必要过程。

兴趣,是传承的最佳载体。

孩子们在练习手顶钹。

如今,这项古老的技艺在校园中找到了传承人,不仅让这些学生娃在身体力行中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认同的种子。(记者 李想 文/图)

来源:海丝商报

相关推荐
古城这位美女老师,火了!

古城这位美女老师,火了!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在古城街道怡馨苑幼儿园有这样一位老师,她利用半年多的时间,为班里的每一个孩子绘制了一幅水墨速写,“定格”下他们纯真的童年瞬间。“这是我在比爱心的样子”“我在校园里荡秋千”“这幅画里是我,我正坐在篮球上休息”……幼儿园里,一张张灵动的水墨肖像,成了毕业季最独特的风景。孩子们稚嫩

2025-06-27 16:34:00

“素手葺书 静心补史”:阳信中小学生体验古籍修复

“素手葺书 静心补史”:阳信中小学生体验古籍修复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小学生深入了解古籍修复技艺,山东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联合阳信县文化和旅游局,于6月14日在阳信县文化中心图书馆尼山书院举办“素手葺书、静心补史——中小学生沉浸式体验古籍修复活动”。专家团队为学生们讲解古籍的历史价值、常见病害种类及修复原理与方法,现场演示古籍修复步骤,包括拆书

2025-06-15 10:23:00

临沂新桥小学与新桥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牵手活动

临沂新桥小学与新桥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牵手活动

鲁网6月14日讯 为切实推动幼小衔接工作落地见效,6月10日上午,临沂新桥中心小学与新桥中心幼儿园联合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学初体验,衔接零距离”主题牵手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构建科学衔接的长效体系,系统开展学前儿童入学适应性教育,让幼儿园的孩子们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等方式,提前感受小学学习生活氛围

2025-06-14 21:48:00

守护孩子的语言家园

守护孩子的语言家园

那天检查孩子作业,看到一句“好好的周末出行计划,就被大风天毁了,我真是红温了”。虽然能理解文中意思,但我的内心还是不免担忧起来。网络如无形之海,孩子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超过3小时——接收学校通知、在线提交作业、查阅学习资料,还要刷短视频、看社交媒体。不知不觉,网络黑话烂梗悄然“侵入”了孩子的表达空

2025-06-14 07:10:00

在科技馆,科学可以这样“玩”

在科技馆,科学可以这样“玩”

新疆网讯(记者王丽丽)6月7日,在乌鲁木齐市科技馆,6岁的张晨曦参与实验小游戏,他要尝试用一口气将一个两米长的塑料袋吹鼓,他试了很多遍都做不到。在现场老师指导下,他换了一种方式,只见他深吸一口气,扒开塑料袋,在距离袋口5厘米处缓缓吹气,然后2米长的塑料袋奇迹般地鼓了起来。这个实验就是运用了伯努利原理

2025-06-09 09: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