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驻青高校和职业院校的4名学子荣列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

近日,《人民日报》专版刊登了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2023—2024学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2023—2024学年度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山东共有14人上榜,其中包括来自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技师学院、青岛北方航空职业学校的4名学子。

苟睿健
中国海洋大学 苟睿健
入选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
引领青年学子深耕极地科研
苟睿健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物理海洋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连续3年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获国家奖学金2次,获得学校颁发的“五四青年奖”等多项荣誉。
创立北极科研兴趣小组
苟睿健围绕北极海洋环流与气候变化研究,发起创办北极科研兴趣小组,致力于构筑不同学历层次间学生的科研交流平台,引领更多青年学子投身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的物理海洋学基础研究。谈到自己是如何投身北极科研的,苟睿健回忆道:“我在本科阶段接触到北冰洋研究,这片神秘海域的独特魅力给了我很大震撼——冰封的海域、绚丽的极光、独特的生物群落,这些自然密码激发了我的探索欲望,在心中悄然埋下了深耕极地科研的种子。”大三那年,一份来自Paul Myers教授课题组的北冰洋科研实习公告,让这颗种子破土而出。苟睿健通过自主报名成功入选课题组后,提前研读了Paul Myers教授的全部学术文献,为在课题组进行深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苟睿健参与的这次课题科研最终结出硕果,成果相继发表于各大权威专业期刊,也为他的后续发展打开国际学术视野。此后,导师吴立新院士的前瞻性支持,让苟睿健的科研理想照进现实——由他牵头创立的北极科研兴趣小组历经4年发展,成为跨校际、国际化、多学科的协同创新平台。目前,北极科研兴趣小组累计吸引了来自清华、复旦、香港科技大学等海内外17所高校的132名研究者深度参与,多人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团队的北极海洋热浪研究为了解北极气候演变提供了全新视角。目前,北极科研兴趣小组已组建了生态响应、机器学习等多个特色课题组,2023年更与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持续为全球极地研究贡献中国智慧。
从独自钻研到带领团队
从大学本科阶段初探北极科研的懵懂,到博士研究生阶段对科研工作的游刃有余,苟睿健的科研之路始终交织着“变”与“不变”。变的是身份与责任——从独自钻研的学子成长为团队领袖,从专注个人课题到统筹国际合作;不变的是他对极地科学的赤忱与对科研初心的坚守。
苟睿健最初只是单纯地被北极自然环境的神秘所吸引,后来携手更多人同行。攻读博士研究生时,有很多本科生向他请教科研经验,他便主动举办学术沙龙,每周展开交流讨论,4年来风雨无阻,交流讨论的内容从分享文献阅读技巧到指导课题设计,涉及学习、研究的方方面面。这种“传帮带”的模式,让北极科研兴趣小组逐渐孵化出近20项独立研究课题,更让团队成员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崭露头角。面对团队成员的科研瓶颈,他既提供方法论指导,也鼓励大家自主探索。北极科研兴趣小组中一位本科生的聚焦边界流西格陵兰的论文,在苟睿健的帮助下,从2022年到2025年经过3年打磨,其间多次修改,最终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
“科研已如同饮食起居般融入我的日常,它不仅是工作,更是一种热爱。”苟睿健这样描述他的生活状态。即便在健身、阅读或浏览视频的闲暇时刻,他仍会下意识推敲学术问题。在他看来,真正的科学家需具备双重自觉:既要保持科研专注力,亦要构建健康的生活系统,科研为生活提供方法论,生活则为科研注入持久活力。他在生活中严格执行运动计划,通过健身释放压力;在工作时设置站立办公时段,以消除久坐带来的健康隐患。
当被问及“科研人必备素养”时,苟睿健总结出4个关键词:韧性、执行力、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他说,遇到困难时需像北极冰层般坚韧,日常要对时间进行“颗粒度”精细化管理,要敢于跳出框架寻找新方法……这些在实践中淬炼出的心得,已通过北极科研兴趣小组的每周讨论、课题协作悄然传承。

张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张欢
入选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
“六边形战士”立志能源报国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张欢攻读的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张欢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六边形战士”,心怀能源报国之志。他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王涛英才奖学金,获评山东省优秀学生、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等40余项奖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4项课题,多篇论文在头部期刊上发表。
页岩油是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储备能源。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研一体班的培养模式下,张欢在本科阶段便提前进入课题组学习,围绕“CO2提高页岩油采收率”这一研究方向进行了系列研究。张欢在科研过程中锚定人生定位,潜心钻研页岩油的高效开发。
“与北美海相页岩油相比,我国陆相页岩油开发难度极大,被喻为‘在摔碎的盘子里找油’,需要石油人不断攻关。”面对页岩储层低孔低渗页岩油赋存状态多样等多重难题,张欢构筑研发了适用于页岩储层的CO2+低分子醚等开发体,以提高页岩油采收率。
他说:“祖国的需要便是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我愿笃志笃行,为国家石油行业发展不懈努力!”
“对待科研的态度就是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在自己研究的领域一步步地去探索、去攻关,去呈现一个新时代青年学生该有的良好形象。”对于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张欢表示,“做科研,有的人是从0到1,有的人是从1到1.1甚至1.01。科研工作不论成败,只要对科研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付出的心血便没有白费。”
张欢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工程问题相结合,带队参加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在全国石油学子的顶尖赛事中,从31所高校及科研院所2652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采油气工程全国一等奖。赛事的目标油藏位于柴达木盆地,也是攻关开发的非常规油藏。参赛经历让张欢更加有信心和决心深入钻研非常规油气的开发。
/ 新闻延伸 /
两名职校学子荣登榜单
在《人民日报》刊登的《2023—2024学年度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中,青岛北方航空职业学校的王聪泽和青岛市技师学院的王硕荣列其中。
王聪泽:青岛北方航空职业学校2022级飞机设备维修专业学生,共青团员。2023年荣获第七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个人飞行赛高中组一等奖、团体接力飞行赛高中组一等奖。2024年荣获全国无人机创新技能大赛中职组应用技能赛项团体一等奖。
王硕:青岛市技师学院2020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共青团员。2023年荣获第一届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光电技术项目金牌、世界技能大赛光电技术项目竞技与培训活动国际邀请赛一等奖,被评为“山东省技术能手”。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钟尚蕾 图片由校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