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玉门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立足“三新一高”,坚持“四个面向”,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四强”行动部署及“四区一高地一家园”奋斗目标,突出创新驱动核心作用,以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统揽,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优化科技服务理念,推动科技务实发展,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强科技”已成为“强工业”“强县域”的强大引擎。
产业科创突围三部曲——智造·专精·替代
产业突破,科技先行。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面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瓶颈,面向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玉门市把科技创新嵌入产业发展各领域,推动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在风渡新材料有限公司的“5G全连接工厂”,88条生产线在5G定制网的助力下实现了智能制造全速投产,开启了“智能制造”的新时代。在这里,5G网络技术、智能网关、边缘计算设备等不再是冰冷的名词,而是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设备智能巡检、质量视觉检测、AR远程运维、能源监测等功能的实现,使得5G工厂智能化体系架构与企业ERP系统完美结合,推动产品研发与制造能力的和谐统一。
在玉门大洋天庆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其生产的磷化氢、砷化氢产品主要用于半导体、集成电路、移动通信、新能源、航空航天、军工事业等领域,已达到6N(99.9999%)行业高水平,打破了高纯度电子气体全部依赖进口的现状,满足我国半导体制造业的需求。
在甘肃普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多年来通过研发驱动,生产的酪蛋白系列产品销售收入连续5年居国内同行业第一,连续8年进出口额居国内同行业第一,成为酒泉地区进出口额最大的企业,并成立了酒泉地区第一家国际贸易服务公共平台。
……
多年来,玉门市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精准申报实施科技项目,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持续增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科技创新取得的每一项实实在在的成效,无不彰显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2024年,全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1家,同比增长34.21%;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成功入围国家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成为甘肃省入选的三个县(市)之一。作为西部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典型样本,玉门市坚定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县域”行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经济跃升”的良性循环体系已初步形成。
科技惠企加减之道——奖补·减税·降费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离不开玉门市一系列暖企惠企利企政策的支持。甘肃凯盛大明光能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光热反射镜生产基地之一,年产光热反射镜1000万平方米,占全国市场80%以上,一场光热产业创新变革正在这里悄然发生。2022年,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实施和推进,光热超白浮法玻璃市场前景广阔,需求量大,但国内光热发电企业所需的光热超白浮法玻璃都依赖进口。为突破这项“卡脖子”关键技术,甘肃凯盛大明光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利用一年多的时间积极进行技术攻关,最终产品数据达到行业标准,填补了国内这项技术的空白,成为国内第一家采用全氧工艺生产太阳能光热用超白玻璃及反射镜产品的企业,为更多行内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了效益。
“突破这项‘卡脖子’关键技术,离不开玉门市税务部门的靠前服务和大力支持。”凯盛大明公司财务人员王玉君表示,仅留抵退税一项就超过800万元,2024年享受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等优惠达到190余万元,这些减免税款成为企业敢于研发、加速研发的“动力燃料”。
甘肃凯盛大明光能科技有限公司只是玉门减税降费,为企业科技创新纾困解难的一个缩影。玉门市持续促进中小企业调结构强能力,先后制定出台《培育壮大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工作任务清单(2024—2026年)》《强科技若干扶持措施》《支持科技创新助推玉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18项“强科技”政策保障,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推出系列举措支持科创企业发展。
2022 年以来,玉门市累计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减免各项税费达28亿元,带动企业扩大科创投入,形成“减税—科创—增收”良性循环。同时,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累计为69家企业兑现“强科技”奖补资金469万元,为45家企业落实省级奖补资金690万元,争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资金5254万元。
一系列政策激励措施不仅为企业节约了发展资金,增加了企业现金流,有效地优化了企业资金结构,而且形成了税惠红利反哺企业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帮助企业提升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和底气。
科创产才融合新范式——平台·人才·协作
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培育科技创新的产业载体,其构建与发展离不开产业平台的有力支撑。玉门市聚焦“科技研发+科技服务+化工中试”等科创平台建设,鼓励链主和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优化创新发展生态。依托经济开发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联诚易动省级众创空间,实施“初创入孵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及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以政策扶持、精准服务和产学研对接,助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通过梯次培育计划,已形成35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领衔,30户省级创新型企业、13户‘专精特新’企业、51户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创新矩阵。其中,玉门油田特种油品技术创新中心跻身省级行列,凯盛大明、西部鑫宇等企业研发中心成为市级标杆。同时,与常州大学携手合作共建玉门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规划打造玉门老市区化工中试基地,培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试验田’,帮助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创新平台是创新驱动的引擎,也是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舞台。近年来,玉门市引育并重,夯实创新人才支撑,设立最高300万元企业“创新发展奖”和30万元个人“技术发明奖”,打造“政策+平台+服务”人才生态圈。通过建设江阴“飞地经济”产业园柔性引才机制,吸引51名硕博士、科技专员等高层次人才扎根,组建140人专家智库,为全市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与此同时,玉门市搭建校企合作桥梁,支持普罗生物、天鸿化工等26家企业与清华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协同发展、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逐步形成。校企联动的创新沃土加速了技术转化的“化学反应”,在此过程中,玉门市全力支持25户具备条件的规上企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研发,累计登记省级科技成果26件,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2件,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4.5亿元。
通过构建“平台+人才+协作”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玉门市正加速推动以科技驱动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战略,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通讯员 徐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