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刘小美/摄
一首歌“听”懂长沙城
——霓虹下的烟火,时光里的文化回响《午夜给了长沙》
文/王浩远
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分会场,一首城市主题的歌曲《午夜给了长沙》初登荧幕: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长沙就有“24小时不打烊”的标签。长沙不打烊的何止是万家灯火,更是每一位平凡的守护者对这座城市的无限爱意。
歌词中“市井里像被施了魔法”用魔法比拟劳动者的汗水,“人群里夹杂着你说的情话”比拟生活在这座城的人间浪漫;朗朗上口的旋律,浪漫至极的歌词,歌唱着这座城市里的无限美好!
细品发现,这首歌更似一把精巧的钥匙,精准解开这座城市深藏的文化密码。从蓬勃兴起的“地摊经济”烟火,到“一江两岸”的璀璨灯光;从千年古街镌刻的悠悠市井记忆,到新消费品牌喷薄而出的无限创意;从青铜器的纹路与无人机的轨迹共舞,到书院檐角的月光与霓虹灯牌私语。长沙的夜,不仅是生活的绚丽舞台,更是文化的深邃容器。
细品发现,这首歌更似一把精巧的钥匙,精准解开这座城市深藏的文化密码。从蓬勃兴起的“地摊经济”烟火,到“一江两岸”的璀璨灯光;从千年古街镌刻的悠悠市井记忆,到新消费品牌喷薄而出的无限创意;从青铜器的纹路与无人机的轨迹共舞,到书院檐角的月光与霓虹灯牌私语。长沙的夜,不仅是生活的绚丽舞台,更是文化的深邃容器。
“走走停停,听我指引”——书院文脉的时空导览
歌词中行走的意象,在岳麓书院“数字分馆”找到完美呼应。当游客驻足爱晚亭,AR眼镜里朱熹批注“格物致知,当如烟花追月”跃然眼前;凝视“惟楚有材”匾额,定制烟花随瞳孔收缩频率绽放。手持AR导览器,每到一处古迹都有全息古人用长沙官话讲解,经典章句化作特效点亮青石径。
天心阁的夜游设计同样精妙,城墙砖缝的感应器依步速释放不同香氛,明代檀香与民国咖啡香交织,将长沙的烽火记忆融入当代文旅叙事,与歌词“让睡意全部清零”形成奇妙互文 。
“等霓虹全开,我向你走来”——娱乐之都的光影语法
“霓虹全开”的意象在湖南广播电视台和长沙夜生活的景象。大楼玻璃幕墙将粉丝弹幕化为霓虹瀑布;《声入人心》《歌手》等大型音综演唱会录制现场,座椅随音乐律动,灯球将声音转化为光影盛宴。舞台上华语乐坛中流砥柱、国际音乐巨匠与新生代先锋力量,构建一场跨越时空与文化的音乐对话。
“人群里夹杂着你说的情话”——市井烟火的记忆存储
这句极具张力的歌词,在太平街的“声音博物馆”具象为可存储的文旅产品。游客在青石板巷口领取磁带状录音设备,将情侣私语、茶颜悦色店员的笑谈、湘剧票友的吊嗓声混录成专属市井情话磁带”。这些声音数据被加密储存,若干年后又可解锁重听——这种“时间胶囊”设计,让“可是我没有回答”的歌词留白,变成了跨越代际的文化对话
“用烟火变一幅画”——文明传承的交融新生
歌词在橘子洲烟花秀中抵达美学巅峰。当数字编程的“楚凤”烟花掠过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像,湘江水面的全息投影同步生成《天问》篆体光纹。游客通过“烟花绘画”APP,可用手机轨迹控制无人机焰火,在夜空创作转瞬即逝的《千里江山图》。这些数字作品被永久存储于“云上长沙”平台,成为数字空间中永恒留存的文化印记——正如马王堆帛画将永生信仰绘于丝帛,当代长沙人用数字烟花在云端书写永恒。
而在浏阳河畔的烟花实验室里,这种文化传承有了更硬核的注解。工程师将辛追夫人衣服上的茱萸纹转化为烟花爆破算法,用3D打印复原汉代“积竹八棱”烟花筒。当实验场升起带楚帛书纹样的冷焰火,夜空便展开一幅动态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古人对星空的敬畏与今人对科技的信仰,在此达成奇妙交融。
“等黎明到达”——永不落幕的文明焰火
当歌词最后唱到“等黎明到达”,朝阳正从湘江科学城的曲面玻璃幕墙升起。这座融合了超级计算中心与数字艺术馆的建筑,恰如长沙文化的当代隐喻——既承载着楚汉文明的厚重,又闪耀着未来之城的锋芒。而长沙的午夜,恰如文明谱系的实验室。当铜官窑的千年窑火遇见浏阳烟花的数字星尘,当贾谊故居的竹简纹路化作解放西路的霓虹光谱,这座城市证明:真正的文旅创新实践不是资源堆砌,而是让每个文化基因都找到当代性的燃点。
正如歌中“用烟火变一幅画”,这幅画里既有马王堆帛画的朱砂红,也有梅溪湖穹顶的钛白;既是岳麓书院的墨色长卷,更是湘江夜空中永不重复的烟花诗行。在这里,每簇绽放的星火都是文明传承的见证,每个仰望的瞬间都是文化创新的起点——当烟花谢幕时,我们终将懂得,长沙的永恒,恰在于它敢于在每一秒的消逝中重生,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密码。
王浩远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音乐家协会新兴音乐群体工委会常务副主任,湖南省评协评论学会委员、湖南湘江新区文艺志愿者协会秘书长。